传统意义上,石材产业一贯与环保背道而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帽子从石材产业起步伊始便不曾摘掉。环保之于石材产业,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铁腕:中央环保督查+地方环保整治
自2015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查方案》之后,被称为“环保钦差”的环保督察组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猛烈的环保风暴。环保重锤下,各地企业整顿、停产的消息,层出不穷,随处可见,石材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今年4月,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福建省。恰逢2017厦门金砖年,作为厦门东的南安水头,更是难逃其咎。在上千家石材企业的聚集地,自召开石材行业环境专项整治推进会以来,水头镇辖区内200多家“三无”石材企业和群众反映激烈的中大型企业被查处,采取切断生产电源措施,强制停产。据了解,仅2-3个月的时间内,官水石一带共关停了近400家石企,其中颇具规模的企业有一二十家。据政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环保督察是常态化,今后只会更严,不会放松,而地方政府的环保整治也不会只是一季风,而是四季风。
截至5月28日,第三批中央环保督查7个督查组全部完成督查进驻工作,7个省市共有4018人被问责。其中福建省就有412人。
经济专家认为,所有传统产业的起步阶段都是从粗放加工开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资源分配的天平必然出现倾斜,优质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源,加速发展,而那些缺乏行业自律、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和行业,必然成为社会封杀的对象。
环保,再一次深深地刺痛了石材人的神经。加强环保整治,不让环保成为企业被淘汰出局的生死线,现阶段对石材行业而言,就是当务之急。
危:小作坊们的大江湖
环保整治,使企业苦不堪言。加之近年来,尤其是近两三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石材行业,产能过剩、环保重压、市场萎靡等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而此次环保整顿之风,更像是一把悬在部分产能落后或竞争优势不大的企业头上的无情利剑。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小作坊,它们正承受着毁灭性打击。
早在十几年前的水头,开个石材小作坊一夜暴富,不是神话,而是“江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业态原始落后的小作坊横行。环保整顿强压下,小作坊无奈被关停,工人只能遣散。跟随父母在外务工的子女,上学问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些被关停的小作坊,除了类似异形加工厂,还有不少石材初加工厂。
据不完全统计,异形加工作坊以及石材初加工厂,共有2000~3000家,至少占官水石石材生产加工链的六成。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单打独斗,缺乏联合与合作;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紧缺,缺乏资金实力扩展经营规模;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企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大部分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

▲相关媒体报道,仅水头就有118家“三无”石材小作坊在一个月内被全部关停。
由于技术、设备环节落后,石材初加工产生的石粉得不到充分利用,污水得不到合理排放,这不仅浪费了再生资源,而且还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触目惊心的案例让当事人都无法释怀。然而,小作坊被关停之后,环保之事就圆满解决了吗?
据介绍,某厂在4月份被断电停产。这使得原厂内遗存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无法处理,接到客户的订单,无法履行合同。为了挽留住多年的合作客户,厂里把订单给别家工厂来跟,但是质量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最终客户还是失去了。苦心树立的企业诚信形象,将面临着崩塌。
雪上加霜的是,突然的停产,让家里一度陷入窘境。工人工资、银行贷款、土地租金以及日常生活等等支出费用均无法及时应对,这使得之前的倾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损失。突然断电,致使厂区内的物品无法移动和整理,也不便整改。这使得复产的时间将越拖越久。
转型:路在何方?
问题不是包袱,整改才是机遇。现在,摆在这些小作坊面前,有三条路可走:退出、转型或内陆转移,但条条都是艰辛路。
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部分工厂提前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当地。到山东、河南、江苏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成为不少石材人的最佳选择。
但全国的环保督查风暴,走到哪刮到哪。
“退出难,转型则是一个更大的命题。”,对于已关闭企业的转产,将争取策划生成若干个中小企业创业园或仓储物流园,帮助关闭退出企业及周边群众找到新的生计出路。据悉,部分面临关停的无证小作坊主在得知水头商会将牵头设立占地300亩的集控加工区后,十分配合整改工作。
“堵的同时更要疏。”据介绍,不少石材人积极向政府谏言,希望政府从官方的角度引导这些小企业统一进入设备齐全、环保达标的工业集中区生产加工。水头镇政府与相关商协会沟通后,着手引入规模企业的资金,共同打造集控加工区,此举深受业界认可。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环保整改风波变革的重心,必然是技术的革新。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石材产业模式与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加大创新力度,在生产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与新设备,强化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快先进工艺的发展,促进落后工艺的淘汰,通过不断优化石材工业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将是这场“环保大作战”的重中之重。
机:以环保之名,执升级之策
环保大潮来袭,而制定完善妥当的政策去引导、沟通、扶持等怀柔手段更是必不可少,双管齐下方能有效地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之间的关系,让中国石材在环保的大潮下依旧蒸蒸日上。
环保整顿,是危也是机。石材行业作为重工业,在环保督察中承受一定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整治石材行业污染情况,如限停产等强硬手段不可少。目前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石材行业也迈向转型升级。
毫无疑问,此次整顿是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良好契机,况且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石材行业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环保”正是石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缺一不可,鱼与熊掌如何得兼,二者的关系如何平衡,需要当政者、施政者的考量,也需要石材人更多的思考。

▲海西石材城自项目创建初期就配备了先进的环保设施
企业对于环保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进行治理,即使不是迫于政府的压力,也应该为环境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这就需要企业出资来完善环保设施,尽最大的努力实施环保举措。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环保执法会更严格,这是大势所趋,无需诧异。对于已经通过环保验收的石企来说,只要按照一贯的环保要求做好环保管理工作,实际上并不会增加什么新的环保压力。
在对行业发展、政府及社会层面充分理解的同时,企业主动调整和应对,适应从以往运动式的“严打”到现在严格执行环保的“新常态”转变。
环保治理,重要的是彻底放弃侥幸心理,下决心投入重金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提升。但就当前的阶段而言,不少石企表示压力山大。特别在市场持续低迷、库存压力高居不下的环境下,迫于这次环保整顿,又不得不继续加大的环保投入,这会让企业生产运营更为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企业不舍得投入,在环保治理方面不提前准备,而是等待观望,或者想以临时性停产手段应付中央环保督查和地方环保整治风暴,企业终将丧失环保整治的机会,而被市场淘汰出局。
做好环保工作,对整个行业来说,不但有利于逼迫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预言,石材业的整治、资产重组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候。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越来越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将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转型升级阵痛。
资料来源:石邦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粉体技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