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此去无高山,天妒英才不复返。悲痛忧伤谁能知,流水高山知我情。”5月3日凌晨5点55分,年仅5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地球化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他的科研伙伴、挚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在悲痛中赋诗一首,以示哀悼。

聪明+勤奋,攀登科学高峰
高山,1962年6月出生于青海西宁市一个地质世家。耳濡目染中,自幼聪明好学的他高考时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进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学习。
本科毕业后,在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研究生期间,勤奋的高山得到了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张本仁院士的赏识,开始进入地球化学研究领域。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获得洪堡奖学金资助,于1993年至199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还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开展研究。
2011年,高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49岁,成为地矿系统最年轻的院士。其开拓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最终,他又入选汤森路透和爱思唯尔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张本仁院士坚信:“不耗能无从得功,开拓进取源自勤奋与沉思。”导师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高山。高山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加班是家常便饭,节假日也从不休息。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高山的踏实、勤奋给金振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每次出去,高山采集的标本都要将汽车的大梁压弯了。”
高山专业知识的广博和精确程度更令同事们惊讶和钦佩,说起一篇论文、一个观点,在某个期刊的哪一期、哪一页,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同事们感慨:“高老师做学问的深度、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真是常人难及。”
每个数据,都要亲自把关
在高山院士生前所负责的实验室的门口,贴着一条英文标语:Nothing can be obtained in geochemistry without careful analytical work(如果没有细致的数据分析工作,地球化学研究将会毫无进展)。他用这个标语来提醒每个进入实验室的同学,要注重基础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刘勇胜是高山院士的第一位博士生,他从1996年开始追随高山院士,到今年刚好满20年。据他介绍,高山在科研上非常严谨,实验中的每个数据他都要亲自把关。
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对事业的坚定追求,最终带来了累累硕果,高山院士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三方面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成果:
第一,他获得了中国东部大陆地壳63种元素的丰度值,发现了中国东部下地壳独特的中性成分和双层结构,揭示了全球大陆下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大尺度不均一性。有关成果成为地球化学参考模型中大陆地壳成分的重要数据基础,使我国大陆地壳化学成分研究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该成果已成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其二,他发现与提出了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发展了拆沉作用的示踪方法,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壳幔交换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认识,提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经历了古元古代与中新生代两期地幔改造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这一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内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其三, 高山带领研究群体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创新及国际标准物质定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推动了我国微区分析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系列学术成果的背后,鲜有人知高山还是我国第一套193纳米激光剥蚀系统的引进者。
高山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科学顾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曾被邀请为国际权威分析化学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杂志》撰写“中国原子光谱分析25年之崛起”的综述文章,2009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地球化学会士;他还是首届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侯德封奖、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等诸多奖项。
勤教善导,永不停息
长时期的地球化学研究,使高山院士很早就认识到分析、测试、仪器、方法对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的亲自带领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下,先后有“大陆动力学”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这两个实验室均成为国内地球化学实验分析领域中的佼佼者。
高山院士特别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使团队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持续性。刘勇胜还记得当年自己跟随高山后写的第一篇文章,他说:“恩师帮自己改了十几遍论文,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恩师做事的认真态度为我以后的工作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去世前,高山还带有7个在读博士生。患病期间,他的思维和各项感觉都是正常的。在丧失运动能力后,他坚持用眼睛的眨动与别人沟通处理所有问题。学生发给他的论文初稿是黑字的,但收到他的回复时,论文已经布满了红字,这些红字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眨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出来的。
长期的持之以恒,使高山的团队始终保持着活力。他所带领的“壳幔交换动力学创新团队”培养并集中了2位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5名新世纪人才……
罗伯特·罗德尼克教授是国际享誉盛名的地球化学家,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她与高山有长达20年的科研合作经历,他们的合作曾被美国马里兰大学誉为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高山生病后,她曾于2012年和2015年两次来武汉专门看望高老师。得知高山院士逝世,她在唁电中写道,“一盏伟大的灯刚刚熄灭了,高山是一个才华横溢、高尚而又亲厚的人。我曾和他一起开展研究工作,那是我这辈子最让人兴奋的、发人深省的学术研究经历之一。他是大陆地壳成分和演化、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建设方面的国际权威。他的远见改变了我们对大陆演化的认识,特别是对华北克拉通演化的认识。高山不但是学生的良师,也是所有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的益友。他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我非常敬佩他,也会非常想念他……我为曾拥有他这么一个朋友而骄傲。”
中国科学院原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教授在发来的唁电中写道,“高山教授至今仍是较年轻的院士之一,我很钦佩他在地质科学领域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即使在患病之后仍不停地思考和著述,达到了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的崇高境界,堪为我等楷模。高山院士在地球化学领域多有创新性建树,在我国地壳化学组成研究等方面更取得国内国际高度评价的卓越成就。高山院士的离世是我国地学界的重大损失。”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bjyyx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