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建材家具应关注“污染物释放量”,而不是含量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世界各地每年有43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和儿童。
对于甲醛、苯系物等气态化学污染物和氡等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装饰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的缓慢释放。如果在建材和装饰装修材料中采用了不达标的材料,则这些气态污染物的释放周期有时长达几十年,治理难度相对较大。
我国的标准以有害物质的含量而非释放量为检测对象,但事实上,装饰材料在使用中,其释放挥发出来的有害物质才是真正让人体产生不适的根源。对于室内装饰装修用的板材来讲,虽然其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但仍然可能造成室内空气甲醛超标。(光催化除甲醛技术)
很多企业说我的产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实国标仅仅是入门的标准,并不是最先进的标准,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来引导行业技术发展。
(2)国内标准与国外仍存在差距
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在标准的指标限制方面与国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2008中规定VOC含量不大于15g/kg,游离甲醛含量不大于100mg/kg,而德国蓝天使认证的标准是VOC含量不大于700mg/kg,甲醛含量不大于10mg/kg,分别是我国标准的1/21和1/10。
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相关标准是单独制定的,如果在修筑内同时使用人造板、木器涂料、内墙涂料、胶黏剂等装饰装修材料,即使它们每种材料都符合国家标准,但各种材料的叠加效应,还是可能会造成室内空气中某种或集中污染物超标。
此外,由于《民用建筑工厂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使得我国很多验收合格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并不符合卫生标准。
(3)真正环保家装材料占有率仍不高
由于环保功能材料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真正具有环保性能的产品受制于人们的观念意识、价格成本、标准缺失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为了通过检查,有的生产企业将以往使用劣质胶改为不使用或少使用胶来降低甲醛含量,但是这会造成木工板的静曲强度、胶合强度严重不合格,有些劣质产品根本不能用于室内装修。
我国家居行业无论从观念、设计、技术、材料、生产、服务、管理、市场形态等方面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发展方式,离家居产品的绿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生活家居用品、办公家具用品释放有害气体对我们造成的健康影响大家都感同身受,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会走入死胡同,我国家居市场会被国外的环保产品占领,现在很多人愿意高价购买国外的家居产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4)建立“绿色”的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的完整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其核心是通过一些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自愿地采取环保、节能和降碳的措施,并通过绿色采购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激励机制带动了一批企业甚至是整个产业实现绿色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旨在通过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采购与消费力量,产生市场机制的杠杆效应,推动供应商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效能,以提升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环境治理效率。
从2014年开始,绿色供应链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的政策文件中。2014年11月,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到,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
12月,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随后,在环保部发布的《环保“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商务部发布的《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以及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等等文件中,均要求推行绿色供应链建设。
(5)我国绿色供应链仍处于探索阶段
当前绿色供应链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不足,认识不统一;实践经验少,切实可行的模式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性推进;缺乏顶层设计,综合部门尚未重视,各部委多点开花;大型采购方动力不足;缺少配套措施及保障体系,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发展尚未得到重视等等。
十三五的核心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环境问题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我们迫切的需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也需要探索科学的环境管理手段。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粉体技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