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磁共振波谱法简述 |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更新时间:2013-10-10 15:36:44 浏览次数: |
|
|
(中国粉体技术网/三水)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NMR)是鉴定化合物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与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被人们称为“四谱”。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利用原子核的物理性质,采用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各种分子物理和化学结构的一门学科。核磁共振谱与红外、紫外光谱有共同之处,实质上都是分子吸收光谱,但它研究的频率范围是兆周(MC)或兆赫兹(MHz),属于无线电波射频范围。红外光谱主要来源于分子振动能级之间的跃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源于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核磁共振谱来源于原子核能级间的跃迁。只有置于强磁场中的某些原子核才会发生能级分裂,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核能级差相等时,就发生能级跃迁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现象是1946年由Bloch及Purcell等发现的,为此他们荣获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年来,核磁共振谱在化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近年,NMR波谱在研究溶液及固体状态的材料结构中获得了新发展,在生物大分子和高分子结构的研究、材料微观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高分辨固体NMR技术,特别是魔角旋转、交叉极化以及偶极去偶等手段和脉冲技术的应用则为NMR谱直接研究固体材料的化学组成、形态、构型、构象以及化学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NMR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材料的空间立体构象和内部缺陷,指导材料的加工过程,为揭示固体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NMR法具有精密、准确、深入物质内部而不破坏被测样品的特点。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