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金属矿加工 > 性能测试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更新时间:2013-09-10 17:04:10    浏览次数:
 
(中国粉体技术网/三水)1935年,法国卡诺尔就提出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并制成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始模型。1942年,英国研制成分辨率为50nm的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SEM),简称扫描电镜。1965年,第一台商用扫描电镜问世。它是用细聚焦的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通过分析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信息对样品表面或断口形貌进行观察。所以,扫描电镜是显微结构分析的主要仪器,已广泛用于材料、冶金、矿物、生物学等领域,成为一种使用效率极高的大型分析仪器。
        一束细聚焦的电子束轰击试样表面时,入射电子与试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将产生弹性或非弹性散射作用,并激发出反映试样形貌、结构和组成的各种信息,包括: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阴极发光、特征X 射线、俄歇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等。
\
图1  试样在电子束轰击下产生的主要信息
        其中二次电子是扫描电镜中应用最广泛、分辨率最高的一种成像信号。入射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后,使样品原子较外层电子(价带或导带电子)电离产生的电子,称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能量比较低,习惯上把能量小于50eV的电子统称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仅在样品表面5nm-10nm的深度内才能逸出表面,这是二次电子分辨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成像过程为:从电子枪发出的直径20-50mm的电子束,受到阳极的1-40kV高压的加速射向镜筒,并受到第一、第二聚光镜(或单一聚光镜)和物镜的会聚作用,缩小成直径约几纳米的狭窄电子束射到样品上。与此同时,在扫描线圈驱动下,于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经物镜再次会聚成很小的斑点聚焦在样品表面上。轰击到样品表面的聚焦电子束密度高、能量大,大约在10nm的表面层内与试样相互作用,并激发出二次电子(以及其他物理信号),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发射量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加速极加速后打到闪烁体上转变成光信号,然后通过光电倍增及视频放大器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在荧屏上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凸凹不平的样品表面所产生的二次电子,用二次电子探测器很容易全部收集,所以二次电子图像无阴影效应。二次电子易受样品电场和磁场的影响。由于二次电子的发射率与样品表面关系极大,所以二次电子图像可以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同时由于电子束与各微表面的角度不同,扫描成像的各个面的亮度就不同,从而可获得层次很丰富的样品形貌图像(图2)。
\
图2  某样品的二次电子图像

 
相关信息 更多>>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2013-09-10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仪器组成2013-09-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优点和试样制备2013-09-12
【珍藏】20张动图让你秒懂四大电镜原理(SEM、TEM、AFM、STM)2017-02-22
15张动图让你秒懂色谱原理!2017-04-10
 
我要评论

人物访谈 更多>>

企业动态 更多>>

热点综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