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胶粘剂是一种起连接作用的物质,应用于同种或异种材料之间,起连接、固定、减振、吸能或密封的作用。在汽车制造中,良好的粘接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驾乘的舒适性,降低噪音、减震、轻量化、降低能耗、简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因此,胶粘剂在车辆设计、制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汽车用胶黏剂的分类及应用部位
汽车用胶粘剂可以分为汽车车体用胶粘剂、汽车运行系统用胶粘剂、汽车动力系统用胶粘剂以及汽车修理用胶粘剂。
其中汽车车体用胶粘剂主要用于汽车车体结构的粘接部位包括车身、顶棚、车门和座椅等的粘接和密封,可分为汽车车身用胶粘剂、汽车内饰用胶粘剂、汽车顶棚灯具用胶粘剂、汽车车体结构用密封胶粘剂、电焊密封胶。汽车运行系统的粘接主要包括摩擦片和离合片的粘接。汽车动力系统的粘接部位主要包括螺杆和螺栓的紧固和密封,气缸垫片的密封。
随着汽车向环保节能、安全舒适、轻量化、低成本、长寿命和无公害方向发展的需求,新型高品质汽车胶粘剂的开发和应用必将愈来愈重要。据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发布的《汽车用胶粘剂的轻量化技术研究》文中介绍,粘接是汽车制造的关键工艺技术,胶粘剂单车用量达15kg以上。
2、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使用更多的胶粘剂
根据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装单车用胶量(PACK密封、结构导热、结构粘接、BMS防护、电芯粘接、电池灌封、螺纹锁固、壳体粘接等)将达到约5公斤,单车约500-1000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同时汽车电子用胶也将是重点关注对象,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为胶粘剂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胶粘剂在动力电池上的四大作用:(1)为动力电池提供防护效果;(2)实现安全可靠的轻量化设计;(3)热管理;(4)帮助电池应对更复杂的使用环境。
新能源汽车用的CTP结构电池包,在设计上省却或大幅省去中间模组部件,转而使用大量胶来连接固定电芯。这些胶类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需求点:第一类为结构胶,即以结构粘接为主,兼顾一定的导热作用;第二类为导热胶,即以导热粘接为主,胶粘剂应用的目的是将电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到外部的散热部件,实现热管理的部分功能作用,兼顾结构粘接要求。结构胶是指应用于受力结构件胶接场合,能承受较大动负荷、静负荷并能长期使用的胶粘剂。代替螺栓、铆钉或焊接等形式用来接合金属、塑料、玻璃、木材等的结构部件,属于长时间经受大载荷、而性能仍可信赖的胶粘剂。导热胶主要用于完成电芯与电芯之间,以及电芯与液冷管之间的热传导,胶的具体使用形式包括垫片、灌封、填充等。
3、汽车用胶黏剂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汽车产销量巨大,未来仍有提升空间。2012年,国内汽车销量为1930.64万辆;2021年,国内汽车产销量达2627.5万辆,10年增幅高达36%,稳居世界20第一大新车单一市场。虽然近年汽车市场呈现低速增长,但未来的增长潜力十分可观。目前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大约为160台,跟主要发达国家保有量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约为850台,德国约为600台,中国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认为汽车行业在如今2000余万台年销量的基础上,仍有望实现低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提升,未来有望成为我国汽车销售主力。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此外,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市场的消费已经达到了88%,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程度很高。中汽协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20%,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而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20%的目标有望于今年实现,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超预期提升。
我国汽车用胶粘剂年需求量有望达65.25万吨。根据《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文中数据,轿车每车用胶约20kg、微型车约5kg、中型车约16kg、重型车约22kg,结合吉利汽车研究院提及的胶粘剂单车用量达15kg以上数据,我们假设传统汽车单车用胶粘剂为20kg。根据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装单车用胶量将达到约5公斤,我们假设新能源汽车单车用胶粘剂为25kg。据此计算,2022年我国汽车胶粘剂需求量约为56.75万吨,2025年有望提升至65.25万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资料来源:国信证券《回天新材深耕胶粘剂高端市场,多轮驱动龙头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