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阚爱国比谁都要忙,一边要忙老厂房的搬迁,一边新厂房的生产还不能落下。见到老阚本人时,他正在协调新上设备的安装。
阚爱国,宣城国民建材厂的厂长,早在2005年,他就开始接触碳酸钙这个行当。过去当过矿主,倒过矿石,如今从山上来到山下,干起了碳酸钙粉体加工。
十多年来,老阚算得上是目睹了狸桥镇整个碳酸钙产业的发展与变迁。
走进车间,昔日印象中的粉尘飞扬,已被崭新的厂房、干净的道路、新上的设备所取代。“过去的生产条件,除尘完全靠布袋,一台粉碎设备配上20多条4米长的袋子,那叫一个壮观。”指着新装上的除尘仓,老阚打趣道。
狸桥镇,东与浙江毗邻,北与南京接壤,是宣州区的东北门户。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还有着丰富的矿山资源和碳酸钙储量。2008年该镇被安徽省授予“碳酸钙产业集群专业镇”称号,碳酸钙产业也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目前年产值在40亿左右。
狸桥镇的碳酸钙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是当地的一个传统产业。
然而,由于长期的粗加工,产业发展一直被“低小散弱”困扰,虽然富了不少人,却也让当地的绿水青山不堪重负,带来的则是“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的“白头山”,严重的时候,就连加工企业门前的河沟都是奶白色。
“过去,依赖矿山资源,碳酸钙企业快速增长,但长期累积的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规模效益小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说及当时的产业发展弊端,狸桥镇镇长黄彬直言不讳。

2018年,宣州区狸桥镇以碳酸钙产业整治为抓手,淘汰部分企业,合并部分企业,还有的企业就地改造升级。
老阚的建材厂就是狸桥镇推动整治提升、倒逼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目前,全镇碳酸钙原材料企业从原来的32家减少到18家,下游企业增加到了45家。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狸桥的碳酸钙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脱胎换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黄彬看来,“整治不是不发展,而是淘汰落后产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长远发展。”
产业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加快传统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狸桥镇以长三角市场为导向,围绕绿色高端碳酸钙、新材料以及家电配件等行业,引进一批补链型的产业项目。
位于宣州开发区的合众管业就是其中之一。来到生产车间,只见注塑机在工人的操控下,不断完成PVC弯头的压铸成型。合众管业是一家专门从事PVC配件生产的企业,用到最多的原材料就是碳酸钙粉体。
2019年,嘉兴人吕益忠,把企业从浙江老家转移到了宣城狸桥,并于当年8月份开始投产。
“我们属于碳酸钙产业的下游,选择狸桥,正是看准了这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配套优势。”吕益忠说,“过去狸桥碳酸钙产业比较初级,通过拉长产业链,能够提高行业附加值。”
在他看来,PVC管业并不是什么热门行业,但又必不可少,“这就相当于服装行业里头纽扣,只是其实很小的一部分。”吕益忠形象比喻道,别看小,但我们一年要用上近3000吨的碳酸钙粉体作为原材料,年产值近3000万元。
在碳酸钙粉体加工中,目数越大,颗粒就越细,意味着价格也就越高。“通过设备转型升级,现在加工的粉体不仅目数增加了,价格上来了,能耗也下降了。”多年从事碳酸钙粉体加工的阚爱国深有体会,过去生产1吨1000目碳酸钙粉体需要50元电费,现在只需要35元电费,能耗足足降低了30%。
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接受,再到现在尝到甜头,阚爱国企业感受到了产业整治的利弊。他说,整治过后,反倒比以前的生意好做了,整个搬迁工作将于年底结束,届时满负荷生产,一年5000万的产值不成问题。

近年来,环保要求、安全要求、市场要求都在提升,碳酸钙产业整治的目的,就是破解传统的低端路径依赖难题,走集群、集聚、集约的发展之路。
通过2年时间的整治,如今狸桥碳酸钙产业在华东地区小有名气。黄彬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着力在往碳酸钙下游产业发展,向终端产品延伸,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镇碳酸钙产业产值实现百亿产值。
来源:新华日报财经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粉体技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