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绿色的风潮逐渐席卷全国,绿色转型升级成为我国传统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其本质就是促进建材与建筑业生产、应用的交流与沟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什么样的建材是能更好地运用在绿色建筑上的绿色建材?怎样的绿色建筑最符合我国国情?
于是,一些人从我国古代建筑中寻找灵感,发现:木结构建筑应当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前不久,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进了《中国建材报》社采访中心,为我们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绿色低碳 木结构建筑重现昔日辉煌
“你好,我叫刘镇昌”,88岁的刘镇昌谈吐清晰、精神矍铄,在道明来意后,老人从兜里掏出折叠整齐的木化结构建筑资料,像捧着珍宝一般,双手递到记者面前。
这份资料记录着刘镇昌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住上别墅”,他呕心沥血,终于成功研发利用废旧木块、粉煤灰、废弃泡沫等建筑废弃物、生活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的木化建材产品,而这一切都始于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情愫。
木结构建筑,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意味着遮风避雨,更有着借物抒情的意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寄托。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发现榫卯木结构木屋建筑,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古城,也存在着大量木结构的吊脚楼,江西、安徽、福建、山西等地存有为数不少的木结构建筑。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选择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更能体现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为例,这三个古代文化建筑的瑰宝无一不是木结构建筑。只有在“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滕王阁上,才写得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是因为木结构建筑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才引得无数文人骚客无尽歌颂和叹咏。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木结构建筑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与钢筋水泥相比,传统木结构建筑所需的木材昂贵、易失火、易腐朽,更重要的是,我国不是一个林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大量建造木质建筑会消耗大量的林业资源,于是延续千年的木结构建筑自然而然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除了文化古迹外,现代的木结构建筑大多由旅游景区建造的景观或是仿古建筑,失去了最原始的居住功能。
反观欧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新建建筑90%以上都采用木结构,在气候寒冷、林业资源丰富的北欧,木结构房屋更是主要的建筑形式;在对环保、抗震性能要求极高的日本,该比例也达到50%以上。
有调查报告表明,分别对由木材、钢材或混凝土为基础材料建造的,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的独立房屋所做的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显示:混凝土结构的能耗是木结构的2.2倍,钢结构则是其1.5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产生的温室气体分别是木结构的1.22倍和1.5倍;钢结构产生的空气污染为木结构的1.7倍,混凝土结构的2.15倍;钢结构的水毒性为木结构的3.47倍,混凝土结构为2.15倍。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上海地区,木结构房屋采暖耗能比轻型钢结构房屋低27.1%,比混凝土结构房屋低31.3%。
正如刘镇昌老先生一再强调的那样,木结构建筑在降低能耗、温室气体的产生、大气污染以及水体污染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完全符合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的定义。
打破固有印象 形成循环产业闭环
2015年《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的发布,是近30年来第一次将木结构行业推广列入国家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木结构建筑,促进城镇木结构建筑应用,推动木结构建筑在政府投资的学校、幼托、敬老院、园林景观等低层新建公共建筑,以及城镇平改坡中使用。推进多层木-钢、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在以木结构建筑为特色的地区、旅游度假区重点推广木结构建筑。”
从实木、原木结构,到胶合木结构,再到复合木结构,木结构中的木材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木材,在建筑上已经达到可以替代钢材的程度。经过数十年的技术改良和研究证实,现代木结构的科技及木材处理已经完全可以解决其防火、防潮、防腐、防蚁、隔音等一系列问题,使木材可以面对任何建筑上的挑战。
木材,早已突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现在,由废弃木料、粉煤灰等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等作为原料的木化材料也已经出现,这些新型的木材应当成为我国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重要抓手。
刘镇昌学机械出身,理工科知识丰富,曾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印刷研究所工作,见证了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产业的成长。退休之后,老人不愿赋闲在家,老一辈人独有的家国情怀,让他更期盼能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在机缘巧合下,老人涉足了建筑领域的研究,“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高档别墅”成了老人的新梦想。
于是,刘镇昌自费组建“绍汉堡新型建材研究所”,投入了自己全部积蓄并不惜借款,数十年如一日的进行新型建材的研究与开发。终于,成功研发了木化建材产品五类十五种,更为这些木化建材找到了运用载体——木化结构别墅。
新的难题摆在了老人的面前:想要实现木化建材规模化生产,实现木化结构别墅的建造,仍需投入大量资金,老人难以承受;再则,他研发的木化建材产品虽然得到了北京市住建委的论证与肯定,但却未能找到愿意接手这项技术的企业。这让年事已高的刘镇昌十分焦虑。
为了让自己多年的研究不至于石沉大海,老人找到了《中国建材报》社,希望通过报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让这项研究成果能够真正的开花结果。
“这是一项很好的技术,我研究了这么多年,如果不能把它推广应用,我将抱憾终生,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个企业愿意接手这个项目,将木化建材和木化结构建筑推广。”老人家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吐露心声。
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旧精神矍铄,谈起他的研究成果仍是条理清晰,充满激情。据刘老先生介绍,生产木化建材的原材料并不需要砍伐树木,反而是以诸如废弃木料、废泡沫、粉煤灰、废塑料薄膜等废弃物,以及一些无机化学材料作为原料。
更重要的是,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质:防火、防水、隔音降噪、轻便,承重和折断力强,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需求,特别适合在工厂中进行标准化的生产。
毫无疑问,这符合我国大力推广的建筑工业化以及绿色建筑和建材的发展需求。从原料端开始,木化建材就在吸收利用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在木化建材生产的过程中,也采用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更是噪音小、无粉尘和建筑垃圾;即便日后拆除,木化材料也能实现再利用。可以说,一条从建筑废弃物开始的全生命周期循环产业闭环形成了。
木化结构建筑 搭建资源化应用桥梁
建筑垃圾资源化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就必须构建自身产业链,木化建材和木化结构别墅正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上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木化建材能够让建筑垃圾与绿色建材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能让建筑垃圾与绿色建材、绿色建筑之间找到一个突破口,在更好地构建产业链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木化建材更能承担消纳、运用建筑废弃物的重任,更为沟通原材料与建材以及建筑产业搭建了一个新的桥梁,使得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样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技术应该也必须要得到关心与支持。绿色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等为原料的木化建材以及木结构建筑等符合生态环保需求的建筑形态和建材产品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我们与刘老先生一样,期待着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废弃物资源化循环产业,为行业的发展,产业链的连接与沟通添砖加瓦。(记者/段丹晨)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bjyyx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