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后,鉴于市场回暖信号并不强烈,业内关于年底会提前停窑减产的猜测便传播开来。通过对广东陶瓷产区的初步调查,证实该地区大部分产区与企业会在11月底逐步进入“假期”,而且即使采取了停窑减产的相关措施,库存压力也十分之大,并且有不少企业存在运营的难题。
随后,记者再次对全国多个建陶产区展开了调查,其中包括:江西高安、上高、宜丰,山东淄博、临沂,四川夹江、河南内黄以及晋冀豫陕甘宁等北方多个产区。究竟目前产区现状如何?各地企业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应对危机,陶瓷企业做出了哪些努力?
图为某陶瓷企业已经停窑进行检修的生产线。
山东淄博、临沂
淄博两成生产线停产,临沂陶企10月销售逆转
进入2015年,建陶行业陷入“史上最惨淡”的一年。库存爆满、销售低迷逐渐成为建陶行业的一种常态。下半年来,不时又有企业停窑、倒闭的消息传出。相比于其他产区,淄博产区在某些方面压力相对小一些,例如除内墙砖销售一直低迷外,以超平釉、超晶石以及金刚釉为主导的地砖产品依然领跑行业,因此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以超晶石、金刚釉主导的地砖拯救了淄博陶企”。
淄博:停产生产线近80条,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彰显优势
据记者了解,自6月份开始,以内墙砖生产线为主的淄博陶企受库存影响而提前关闭一条或部分生产线来应对当时的市场销售压力。后随市场低迷形势的持续蔓延,部分仿古砖生产线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停线或减产现象。
截至目前,淄博产区约有70~80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约占淄博产区建陶生产线总量的20%左右,其中内墙砖生产线所占比重最大,多数内墙砖厂家只开启一条线,或部分陶企已关停内墙砖生产线,暂时未现关停窑炉停产的企业。
距全年停窑检修还有两三个月时间,不少淄博行业人士认为,由于今年形势严峻,仓库爆满的企业或将会提前停产,预计从11月中旬开始,淄博产区就或有企业提前停窑进入检修状态,内墙砖将是停窑时间最早、停线数量最多的产品。
同时,不少淄博当地销售人员表示,目前陶企应根据现状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把库存尽快转化为资金流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咬牙硬撑,希望各陶企通过调整产能来尽快消化现有库存,为明年的按时复产提供保障。
在今年,随着产品库存量的不断加大,淄博产品仓库现“一库难求”。多数陶企原有的仓库容量也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产能之需,不少企业由最初的自建仓库逐渐转向租赁仓库,以致在淄博产区流传着“今年最好做的生意就是出租仓库”的说法。
据淄博当地不少行业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新兴产区的快速发展,大产能生产线所带来的产销矛盾逐渐显现,加之今年行业环境整体不景气,促使周边陶企以远远低于淄博成本的价格形成了对淄博陶企的强烈冲击,致使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淄博陶企在销售方面犹如雪上加霜。作为一个传统的老产区,淄博有其成熟的一面,也有其难以取舍的一面。
对于淄博陶企来讲,由于其生产线小,具备了“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条件,尤其是在销售不畅的行业大背景下,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尽管近年来多数内墙砖陶企销售压力加大,但以超晶石、金刚釉为代表的淄博地砖产品开始领跑行业,淄博陶企在创新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次,陶企能快速顺应市场,变得更加灵活,在产品销售不畅的市场形势下,不少企业选择关停部分生产线或降低生产线产能来应对当前库存压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淄博作为一个老产区,不少企业已经完成了资金的储备与积累,几乎无银行贷款,这一点,比起那些贷款建厂的企业来讲,可谓轻松百倍。正因为如此,淄博陶企在流动资金方面略显充裕,同样与供应商的关系也相处融洽,这非常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
另一方面,淄博陶企创新能力在快速提升,产区优势凸显。自2014年以来,淄博产区依托超平釉、超晶石等地砖产品的创新研发,进一步提升了淄博地砖的产品影响力,打造出了京齐力、金亿陶瓷、欧西曼陶瓷科技、智联陶瓷等一批闻名行业的知名企业,尤其是在今年内墙产品销售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淄博地砖厂家一路领跑,进一步巩固了淄博在国内的行业地位。
在当前形势下,加快部分竞争力不强的陶企快速退出舞台的节奏,从而为那些寻求扩张发展的陶企提供了有利条件。淄博新博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铎表示,其公司对后市非常有信心。而与新博陶瓷一道前行的,正是历经风雨洗礼后的淄博诸多优秀陶企。
临沂:10月销售现逆转,仅6、7条生产线停产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对临沂产区的生产销售现状进行了了解。据知情人士介绍,与其他产区相比,今年临沂产区的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多数陶企可谓产销两旺,尤其是在产品研发、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各陶企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过后,临沂遭遇“史上最严”环保整治风暴,受此影响,临沂产区约有40余家陶企,60余条建陶生产线被停产整治,后经陶企投巨资,下狠心彻底整改,上述陶企先后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的检查验收,恢复生产。“截至目前,临沂产区无陶企因环保检查不合格被强制关停,且通过此次整改,多数企业对环保治理的认识已由原来的被动治理变为主动治理。”临沂一政府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整个产区仅有6、7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其它百余条生产线处于正常生产中,且近期内无停线计划。据了解,临沂产区现有规模企业的120余条生产线整体运转正常,除6、7条生产线停产外,多数生产线仍在正常生产,未现窑炉关停的企业。
由于当前产销两旺,多数企业暂未考虑停窑检修事项。但距春节时日不多,预计到11月中下旬,将有企业会规划今年停窑时间。按照往年惯例,临沂建陶企业一般会在腊月上旬停窑检修,但最近两年来,随着生产销售形势的不断走好,也不乏春节期间正常生产的企业。
众所周知,受本年度建陶行业大环境影响,不少陶企为应对销售不畅,采取降价或大力度促销的方式来降低库存压力。而据记者了解,从10月开始,临沂陶企销售发生逆转,各企业库存量开始降低,而此前的8-9月份,多数企业的库存量一直处于增长。不仅如此,从10月开始,临沂内墙砖产品价格略有抬升,各企业涨幅不一,一般在3~5%,打破了临沂陶企近几个月来的下滑状态。
“如佳宝企业现正对窑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仅此一项就投资超5000万元;同时,也有企业投资5000万元将原来2条生产线合并为一条生产线,以此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以及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还有近10家企业分别投资1000余万元对窑炉进行更新升级。由此可见,大家对后市是非常有信心的,都在为明年的企业发展投资,而苦练内功。”据临沂一不愿具名的陶瓷资深人士介绍。
经历“史上最严”环保风暴的临沂陶企,在当前行业形势下更加注重产品研发,不惜重金招聘人才。其中以佳贝特企业、双福陶企为代表的四家企业开始组建企业的研发中心,其中不乏高学历专业人才入职。以往,这些工作都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进行,如今,却成为企业招贤纳士、养精蓄锐的良机,持续为未来的企业腾飞积聚能量。
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建陶产区,临沂产区发展至今,它所遇到的发展问题也与以往不同。其一是临沂产区没有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其二是罗庄产区没有一个知名度高、较有影响力的博览会,其三是临沂陶企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企业越来越强,并开始建设品牌,进行全国战略布局,劣势企业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述资深人士指出,预计到2017年,临沂产区将有15-20家企业在品牌建设、全国布局及出口等各方面占据优势,另外20余家企业或将走上被淘汰、合并以及兼并的发展道路。
江西高安、上高、宜丰
产销虽稳定,陶企利润严重缩水
记者近期从泛高安产区企业获取的信息显示:走访的陶瓷企业均未制定年底停窑计划,有一些企业主表示,要视12月底的产销情况才能定年底窑炉检修计划。从目前的停窑情况来看,仅有一些因经营不善的企业全线停产以及个别因库存压力大而停窑减产的企业,如宜丰欧尔玛陶瓷、清源陶瓷以及刚刚曝出被租赁的高安中瑞陶瓷处于全线停产状态。
除此之外,产区中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因库存压力而减产停窑,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泛高安产区企业中因库存压力减产停窑的生产线不超过10条。
前三季度产销基本持平,但企业利润严重缩水
今年建陶行业的产销情况都不好,尤其是6、7月份的市场淡季,企业停窑情况严重。但是从前期记者对泛高安产区的调研采访情况来看,今年泛高安产区前三季度的产销情况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甚至部分企业的出货量要高于去年,产区停窑数量与去年相比略有减少。在今年的市场淡季期间,泛高安产区停窑生产线数量在40条左右,而整个泛高安产区生产线达260余条,因此停窑率仅15%左右。而且大部分淡季停产的生产线进入8月后均已复产,仅有少数企业因库存压力而未全部复产。
但记者从一些陶企获取的信息来看,尽管今年企业整体的销量还比较乐观,但是利润空间严重缩水,尤其是抛光砖、瓷片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厂家均表示利润直逼成本,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在成本线以下,完全就是赔本赚吆喝,确保资金的流通。
佳宇陶瓷营销总经理万秋平对记者表示:“大家都说今年的西瓦生意好,是好!但是做非常难。基本上现在每个月都能够产销平衡,但是价格竞争非常激烈。根据以往的市场惯例,下半年的市场是非常稳定的,但今年同行价格涨,客户要求降价等等,市场比以前难做多了。”
而瓷都国际的一位批发商户也对记者表示,“去年市场上车水马龙,生意真的不错,但是今年市场非常冷清,一天不出单的商户大有人在,厂家因库存压力而促销、降价,也让我们商户的生意更加难做。”
资金压力大、生产不稳定、价格下滑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一些长期管理不善企业的倒闭。例如今年发生在泛高安产区的新高峰陶瓷并购事件,宜丰欧尔玛供应商围堵县政府,以及近期中瑞陶瓷被东方王子以租代购方式接盘等等。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泛高安产区不仅仅是新高峰、中瑞等企业出现洗牌,如果市场形势持续低迷,产区还将有一些企业将面临洗牌,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资金紧张,很多原材料商货款均采取以产品抵账的方式支付,这对企业和市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此前记者获悉,今年除了新高峰陶瓷被瑞源陶瓷集团成功收购后,组建后的新公司在9月份已全面复产,产销稳定,而刚刚被接盘的中瑞陶瓷也在进行设备检修,计划本月复产。但宜丰欧尔玛陶瓷从8月份停产至今一直未有复产的消息。
产能与市场双重压力下,“优化”工作持续推进
资金压力、产品同质化竞争、渠道不稳、创新力不足等是目前泛高安产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已经有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始先行一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市场渠道来化解当前的产能和市场压力。从去年底精诚陶瓷率先在产区推出大理石系列产品,随后金三角陶瓷跟进,今年产区已有多家企业开始推出大理石系列产品,或者开发厚抛釉、金刚釉等产品。
罗斯福陶瓷企业市场部的黄晨子也向记者介绍到,其公司已经把原渗花砖生产线改为大理石生产线,新产品将于近期上市。谈及此举的目的,他表示,“除了优化产品结构,更多的是稳定市场客户。”
对于产区今年年底停窑的计划,多数企业表示目前还未考虑这件事,称至少要等12月份的产销工作结束后才会考虑年底停窑检修的情况。奥巴玛陶瓷企业营销总监王备荒对记者表示:“从今年5月份开始,公司的产销情况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到7月份已全部实现产销平衡。目前,公司的煤气站也需要检修,因此年底停窑估计要等到1月份才会有具体的计划。”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为止,泛高安产区暂未传出企业推出年底停窑计划的举措,总体来说目前企业的产销情况还是比较稳定,预计今年企业停窑的时间会跟去年同期。但他同时指出,“明年开春复产的时间就不好说,肯定会有一些企业是开不起来的”。
四川夹江
11月底将迎来大规模停窑潮
“金九银十”的惨淡收官,彻底击碎了夹江陶瓷企业老板们对今年下半的美好期望,至此,陶企老板们意识到了今年低迷的销售形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现阶段如何让企业走出困境才是大家所关心的焦点,也坚定了企业提前停产放假的决心。
今年夹江产区的整体发展形势偏向低迷,除开年后迎来的一波销售热潮后,就一直呈现下滑之势,截止目前下滑的趋势也没有缓和。而且随着库存告急、资金断裂、人员流失等诸多问题的不断涌现,深处漩涡之中的夹江陶瓷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寒冬已经提前来临,如何经受寒冬的洗礼是当前企业要继续面对的问题。
旺季开工率仅70%,多陶企被指“高危”
据了解,自进入6月后,夹江产区就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停线潮。随后,虽然不断有企业恢复生产,但是同样也不断有企业停线,直至“金九银十”期间所谓的行业销售旺季亦是如此,开工率仅有70%左右。
近日,记者先后在夹江陶瓷企业相对集中的新场、甘江、中兴、黄土等地区走访了一圈,同时也拜访了多家陶瓷企业获悉,今年产区内大部分企业停窑的时间将提前,预计在11月底至12月初迎来一波停窑潮。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近阶段由于夹江政府正在对境内陶瓷企业的环保治理达新标进行验收,期间有32企业关停了部分生产线进行环保治理,还有9家未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现已被政府有关部门勒令立即停产治理。因此,这一阶段产区陶瓷生产线的开工率不高。
在这停线风波过后,产区内部分抗压能力弱的陶瓷企业也濒临破产倒闭。截止目前,产区内科达陶瓷、鑫鹏陶瓷、华洋陶瓷(丹棱)、中盛陶瓷(沙湾)等企业虽然没有宣布破产倒闭,但是也已经被业内人士视为高危企业,随时可能宣布破产倒闭。据了解,早在今年9月15日和10月23日,鑫鹏陶瓷就曾两次在乐山众信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厅进行公开拍卖。此外,几家高危企业也都处于长期停窑阶段。对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些企业要再恢复生产非常困难,最好的结果则是宣布破产拍卖。
11月底至12月初,产区将迎大规模停窑潮
多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停窑的时间会提前至11月底至12月初,但是是否提前放假还不能确定,至少停窑后不会立即放假。而对于明年开工的时间则要根据市场销售形势来决定,估计不会比往年晚。
“如果企业提前进入停窑期,我们的供应款就更加难收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墨水供应商满脸无奈地对记者说道,由于今年瓷砖销售状况不好,所以企业在付款方面也一直拖拉,一般都是要货的时候才会付款,因此如果企业提前进入停窑期,那么追款将会难上加难。
对于明年产区的发展形势部分供应商表示,“目前与陶瓷行业相关的生意都难做,纵观全国各大产区的发展状况,夹江产区的经营环境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出现大批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我们也期待明年能够迎来好的发展局面。”
晋冀豫陕甘宁
产销失衡加剧,约50条生产线停产
今年以来,受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环保趋紧等多重因素的挤压,陶瓷行业遭遇“寒冬”,销售受阻、库存爆满、价格跳水、资金短缺,以及由此诱发的停产、倒闭、围堵、重组……行业形势之惨淡,已经突破了陶瓷企业所能承受的底线。近日,记者对晋冀豫陕甘宁六省生产线停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表现为,产销失衡加剧,停线停产呈逐步蔓延态势。
晋冀豫陕甘宁六省共约50条线停产
据本报去年产能调查统计,晋冀豫陕甘宁六省共有陶瓷生产线320条,日产能554.6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国的8.8%和12.3%。从记者初步统计情况来看,目前晋冀豫陕甘宁六省约有50条生产线停产(包括全年未开的生产线),占产区总生产线的15%。
虽然目前晋冀豫陕甘宁六省与其他产区一样,面对诸多困难和压力,但并非全年无亮点。“年初到5月底,销售一直很火爆,根本看不出后几个月市场会这么惨淡”,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入6月份后,市场形势突变,销售陡然下滑,导致库存暴增,形势才变得异常严峻”。
从目前停线的情况来看,除了全年未开的生产线外,大多数是企业是为了压缩产能停掉了部分生产线,企业窑炉全停的情况并不多。另外,也有部分企业停线,是为了对现有窑炉进行升级改造或转产其他产品。
不可否认,6月份以来,也有多家陶瓷企业由于扛不住库存、资金、环保等压力,不得不全线停产,虽然未正式宣布倒闭,但想要处理好停产引发的一些列问题重新生产,已是难上加难。
对于逐步蔓延的停线现象,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刚需缩减、产能极度过剩的形势下,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停掉部分生产线压缩产能,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经营策略调整,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陶瓷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后,已进入自我调整期,优胜劣汰不可避免,近几年内停线停产将成为行业常态。
目前已进入11月份,市场依然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年内消化库存的愿景似乎已化为泡影,今后两个多月产销或将更加不平衡。目前,多数企业试图通过调整生产计划,尽量压缩产能、减缓压力,为明年按时复产做准备。
河南内黄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虽然压力较大,但总体上还过得去,不会考虑提前停产,初步预计到12月中下旬会停产,留足一个月的检修时间,以保证明年元宵节前复产。宁夏科豪陶瓷一名负责人表示,目前3条线已经停产,另外2条生产线预计到本月底停产。
从目前北方六个产区的现状和情势来看,停产生产线和企业数量会逐步增多,除个别产区、企业外,多数企业或许将在11月底或12月初停产。尽管形势不乐观,陶瓷企业依然期待明年会好。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夯实产品品质、加大品牌建设来提升竞争力。
产销失衡加剧,差异化势在必行
市场不景气,最明显的反映就是陶瓷企业销售变得不顺畅。从5月底市场转冷、库存开始增加,至今已经过近5个月的煎熬,目前大多企业库存仍在持续攀升。庞大的库存似乎是一块巨石,压得企业老板和销售人员喘不过气来。
“今年销售太难做了,从没有感觉这么难过,”河北一家陶瓷企业销售总监抱怨,“前几个月产销率还可以达到80%-90%,现在70%都不到,有的月份甚至更低”。
与销售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能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产区陆续建成了很多宽体窑生产线,日产能少则3万平方米、多则近5万平方米,有的企业一下建成2条生产线,日产能高达6-10万平方米。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要消化掉如此庞大的产能,绝非易事。
在高库存压力下,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更多的策略拉动销售。除了加大促销力度外,有个别企业提出“渠道下沉”,业务员直接走乡穿镇,他们的口号是“无论大小,不放过任何一个客户”,甚至不惜与县级经销商抢客户。有个别企业以“降价”为武器,不断拉低销售价格,大肆进行“价格战”,以此拉动销售。尽管如此,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这些极端的措施,招致了多数业内同行的反感。有销售人员表示,无论是与县级经销商抢客户,还是进行“价格战”,都无异于“杀鸡取卵”,必定得不偿失。从长远来讲,唯有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开发出具鲜明特点的个性化产品,才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正确之道。
有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对于北方陶瓷企业来说,不能仅仅靠扩大产能、批发走量生存,必须在产品个性化、品牌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一味盲目跟风和模仿,靠低质低价以及打“价格战”,赚取微薄利润生存,只会一步一步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淖。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bjyyx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