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信部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剑指工业强国 |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更新时间:2014-07-01 09:23:59 浏览次数: |
|
|

昨日记者获悉,工信部正在着手编制与“十三五”和“十四五”相关规划。随着中国工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务院对于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构想,也不再恪守以往“每五年一次”的短期规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将弱化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
据悉,此次规划的关键词与“向工业强国转型”相关,并将形成注重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再加上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此外,规划将借鉴德国版工业4.0计划,围绕在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进行强化,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注重中长期顶层设计
今年7月,将是中央部委最忙的时候。因为不仅要总结上半年工作情况、部署下半年工作重点,也因为处在“十二五”期末,要开始启动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
7月底,工信部将召开关于技术改造和工业强基的会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这个会上,工信部领导将阐述未来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理念。
这与工信部已经启动的“十三五”乃至“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前述知情人士称,与“十二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不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弱化了“五年”规划的时间限制,直接考虑的是未来十年的工业发展政策。
这一规划的时间跨度将覆盖“十三五”和“十四五”,属于中长期规划。中国工程院起草完《中国制造2025》之后,由工信部报批国务院,形成规划纲要,再具体落实。
该人士透露,原本按照惯例,此前的工业规划打算只规划五年的,但国务院领导考虑到5年时间比较短,很多工业领域的发展不是5年内能说清楚的,所以国务院提出将此次工业规划时间延长到2025年,做十年规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十三五”规划要做顶层设计。“以前工信部做‘十二五’规划时,前期是做行业规划,后期做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知情人士说。工信部的“十二五”规划体系,包括“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总体规划。这是工信部“十二五”规划体系之首。此外还有16项行业规划、27项专题规划、3项区域规划。
但《中国制造2025》是先确定顶层制度设计,再形成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的相关规划。该人士称,中国工业发展的阶段目前处于换挡减速期,也因此,未来十年的顶层制度设计将紧紧围绕“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工信部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重要概念是“转型升级”。上述人士称,“十三五”乃至“十四五”的关键词还在研究中,但会与向工业强国转变相关,未来将会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
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点,除了转型升级之外,还有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这也是2008年部委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工信部一直在致力推进的工作。
“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工业4.0战略。”上述人士说,“工业4.0”概念由德国提出并倡响。中国高层和学者,在不同场合都提到德国工业4.0的重要意义,而德国工业一直是中国工业效仿的榜样。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其中,重点提到德国“工业4.0”战略。
德国“工业4.0”的大体概念是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作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政府将投入2亿欧元,其目的在于奠定德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夯实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两年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产官学”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根据德国“工业4.0”计划,未来工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条件下,大规模生产高度个性化产品,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
为此,工信部总结了四方面“不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不强。围绕这四个有待加强的“基础”,工信部也将出台一个有关“工业强基”的中长期规划,与旨在指导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中国制造2025》相配套。
延伸阅读:
1、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不强原因分析:
(1)发展模式粗放,基本处于资源型、劳力型发展模式。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尚有较大差距,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矿物原料比发达国家高2~4倍,二次资源利用率只相当发达国家水平的1/4~1/3。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水平差,我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8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但其中的2/3以资源或初级产品的方式出口国外。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跟踪仿制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与技术,在高端产品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一些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依赖进口,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
(3)单一品种多,技术集成能力较差,通用产品过剩,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加工技术及装备制造水产低,造成长期过多依赖成套制备技术引进又不能有效消化吸收的被动局面。
(4)从业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由此带来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及环境等问题,形成市场应变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重复等问题,由此而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2、中国何时可实现制造强国
中国将会在2020年进入工业化后期。而在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此外,在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位居第二方阵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而在2045年中国制造业有望进入到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3、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强国
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未来机械工程分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的指导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以及结构优化。其中,建设制造强国的8项战略对策分别为:
(1)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2)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3)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4)强化制造基础;
(5)提升产品质量;
(6)推行绿色制造;
(7)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
(8)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其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是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核心技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方面,是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强国的主线。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