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科技发展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更新时间:2014-09-12 11:23:21    浏览次数:
 
1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概述
       (中国粉体技术网/远志)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IP)是指通过鼻和嘴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总称,又用PM10表示。小于10微米的颗粒PM10对人体健康关系较大,是室内外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
      PM2.5(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又称为可入肺颗粒,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系统中去,直接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的比表面积较大,通常富集各种重金属元素(如As、Se、Pb、Cr等)和PAHs、PCDD/Fs、VOCs 等有机污染物,这些多为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危害极大。目前已知的PM2.5健康影响包括:增加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改变免疫结构等方面。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大气悬浮颗粒中的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比粗颗粒大,而且是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已经揭示出PM2.5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和对气候的重要影响。PM2.5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焦点之一,
        PM2.5的源解析工作、不同地区PM2.5分布的特殊性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环境保护对策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据现有的研究结果,PM2.5的污染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分为固定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等)和流动源(交通运输等),自然源包括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等。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颗粒对大气能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表现在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碳黑以及含碳黑颗粒对光的吸收作用等方面。英国环境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所以这种颗粒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我国还没有对PM10以及PM2.5的生态及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
  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都存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可吸入颗粒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PM2.5污染问题同样是十分严重的。
       燃料燃烧以及其它工业过程不仅排放一次颗粒物,而且排放二次颗粒物的前驱物如SO2、NOx 和VOCs等,更增加了PM2.5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现有的细颗粒净化装置对PM2.5的捕获率很低,也导致大气中PM2.5浓度的增加。2000年12月份英国专家研究结果还表明:大气中SO2、氮化物和CO等污染物的含量与人类日死亡率并没有紧密的联系,细颗粒物反而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2 可吸入颗粒物与超细颗粒物的形成探讨
  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各种工业过程(燃煤、冶金、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超细颗粒物;其二,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与气溶胶等。其中,第一种途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对象。
以煤炭利用领域为例: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大量煤炭燃烧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控制SO2和NOx的排放外,悬浮颗粒物的排放亦不容忽视。据统计,目前全国粉煤灰的排放量已达1.5亿吨,虽然现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可高达99%以上,但静电除尘器对超细飞灰的捕获率较低,约有1%的飞灰进入大气,构成大气气溶胶的主要部分。
       这部分飞灰以粒径小于2.5微米甚至亚微米级超细颗粒为主,其数量可达到飞灰总数的90%以上,且表面往往富集煤中微量重金属元素及有机污染物,危害甚大。另外,超细飞灰的形成也导致锅炉内炉壁的结渣与沾污程度的增加,影响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研究燃煤过程中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降低其形成与排放量,意义重大。
       我国有学者涉足该领域的研究,王伯春等的研究发现,细粒飞灰形成的数量随着煤中Fe、K、Na等元素的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加。我国动力用煤煤种齐全,今后针对不同煤种的煤质特性及不同锅炉类型,研究超细飞灰的形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姚强等针对不同的锅炉类型、不同的煤种以及不同的工业过程,开展了燃煤排放超细颗粒物的形成、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产生与转化及细颗粒的脱除等方面的部分基础与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 超细颗粒物的治理简述(以燃煤工业过程为例)
       以燃煤工业过程为例进行简要论述。燃煤电站与工业锅炉排放烟气中飞灰的中值直径分别为3.8微米和7.5微米。传统的除尘器捕集小于1μm的粒子的效率是很低的,因为所应用的除尘原理如重力沉积、惯性沉积、电泳等对于该粒径范围的粒子已经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目前常规的除尘方法中,采用惯性,旋风方法,对于细微粒子的脱除效率仅在20-40%。
       对细微颗粒脱除比较有效的是电除尘、文丘里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对于全效率为97%的电除尘,0-5微米粒径的分级效率仅为90%,对于文丘里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则为94-95%,都低于全效率。
  近期研究还表明,飞灰颗粒本身,尤其是铁质颗粒对细粒飞灰捕捉的能力较强,具有显著的自脱除效应。有些学者利用脉冲放电技术进行细颗粒的脱除试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对燃煤烟气中超细颗粒排放的控制,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技术,因此开发实用的超细飞灰脱除技术,是国内外正待加强研究的课题,我国作为燃煤大国,则更显紧迫。
       总体来讲,煤燃烧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是一个多种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大力开展超细颗粒物治理工作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潜在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 论
     (1)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严重问题,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已经在此方面展开了部分基础性研究工作。
  (2)工业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排放是形成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因此研发对超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切断了可吸入颗粒物形成的重要途径。
  (3)工业过程中排放的超细颗粒同样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通过技术的综合研发,可以“变废为宝”,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中国粉体技术网 微信公众号 粉子网 bjyyxtech

 
相关信息 更多>>
可吸入颗粒物中超细颗粒物的治理与开发利用2014-09-12
北京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2013-12-30
中科院大气所张仁健在北京PM2.5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2014-04-10
百特推出雾霾检测利器“BTPM-AS1智能PM2.5采样器”2015-03-05
 
我要评论

人物访谈 更多>>

企业动态 更多>>

热点综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