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披露新一轮募资预案,拟募资不超过60亿元用于三个项目,即年产195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拟分别使用募资19.30亿元、22.70亿元、18亿元。
据披露,年产195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面板制造项目有两个子项目,即年产75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年产120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计划总投资43.49亿元。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总投资37.53亿元。年产195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将分别新建5条、4条窑炉熔化能力均为1200吨/天的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建设期均为18个月,建成投产后6个月达产。两个项目实施地点均在安徽省凤阳县凤宁产业园区。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的上游原材料,其强度、透光率等直接决定了光伏组件的寿命和发电效率。伴随着平价上网后产业链环节的倒逼机制,光伏行业开启新一轮的降本增效,新技术应用呈现超预期的发展态势。以光伏组件为例,大尺寸的182mm硅片和210mm硅片因具有提升组件的功率和转换效率,摊薄单位系统成本等优点,呈快速发展趋势,根据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大尺寸的182mm硅片和210mm硅片2022年市场占比将达75%。随着国内外光伏组件厂商纷纷开始使用大尺寸硅片,对于封装的光伏玻璃也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来的小尺寸。因此,福莱特在不断扩产中升级。
福莱特的三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安徽凤阳、浙江嘉兴,越南海防市,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1.22万吨日熔量的光伏玻璃生产线,较信义玻璃的1.2万吨/天并无明显领先优势。预计今年底的产能将达到2万吨/天。
当然,福莱特的扩产,是顺应光伏产业发展趋势而不断升级。近年来,行业掀起了扩产竞赛,福莱特、信义玻璃、南玻集团、旗滨集团、海螺水泥、蓝思科技等均在扩产。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这些产能全部投产,行业将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风险。届时,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目前,光伏玻璃市场呈现为双寡头局面。除了福莱特,另一家为信义玻璃,其光伏玻璃产能为1.2万吨/天。信义玻璃也在大举扩产,其在2021年报中重申其产能扩张计划,计划在今年新增8条日熔量各为1000吨的光伏玻璃生产线(4条位于江苏省张家港,4条位于安徽省芜湖)。
光伏玻璃企业大扩产,与相关政策调整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光伏、风电大型基地建设加快步伐,光伏玻璃限产能政策的调整,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的必备辅材,也随着不断加速扩产,行业掀起了一轮扩产竞赛。
除了龙头福莱特、信义玻璃外,业内外企业纷纷加入光伏玻璃扩产大潮中。
今年4月,旗滨集团公告,拟在云南省昭通市投资约51.8亿元,新建4条1200吨/天的光伏玻璃生产线。目前,公司拥有超白浮法的光伏玻璃生产线1条(1000吨/日),在湖南郴州、福建东山、浙江宁波新建5条各1200吨/日的光伏高透材料生产线,郴州的1条1200吨/日光伏玻璃生产线已完成建设。
南玻集团也宣布,规划建设5条1200吨/天的光伏玻璃产能,计划于2022年点火投产。
手机配件生产商蓝思科技曾于去年12月宣布,与中国建材集团全资子公司凯盛集团合作,加快光伏玻璃项目的资源选建、窑炉建设、技术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落地。此前,公司设立湖南蓝思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玻璃产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光伏发电项目等业务。
水泥制造龙头海螺水泥也曾于去年与安徽省凤阳县政府签约,规划投资项目包括石英岩矿山和深加工、光伏玻璃生产、光伏组件、太阳能发电等。
行业内快马加鞭式扩产,行业外加速涌进,光伏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难以避免。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粉体技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