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天然功能材料的非金属矿产,与燃料矿产、金属矿产一起构成了现代工业的三大矿物原料支柱。
非金属矿产及其制品,则因具有耐高温、耐酸碱、抗氧化、防辐射、高硬、高强、隔热、绝缘、润滑和吸附等独特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建筑工程、国防宇航,以及空间尖端技术等诸多领域。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非金属矿产值先后超过金属矿产值后,西方学者曾断言,“在一个国家经济中非金属矿产产值首次超过金属矿产值的时刻,是一个国家工业成熟度的界线”。
尽管作为非矿资源大国,中国的非矿产业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但离非矿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恰恰可以汲取经验,有所借鉴。
从非矿到非矿制品 深加工水平至关重要
“中国的非矿产业目前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产品过剩,同质化严重,利润低,环境污染严重。”寥寥数语,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杜高翔勾勒出了国内非矿产业的现状。
从全球来看,目前非金属矿的产销格局是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工业发达国家进行加工并返销部分深加工产品。对于我国非矿产业而言同样是,先进矿物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缺乏高端深加工产品。
资料显示,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以超细粉碎、分级、改性为基础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到60年代,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一直以来都对非金属矿物加工的研究、设计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生产工艺和技术处理获取有应用价值的、以矿物为重要组分的各种材料:包括矿物层间离子交换、有机覆盖、微孔结构与构造、双电层、脱色染色、改变比重和密度、超微细、偶联与交联、粘土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等各种深加工技术。
比如法国IMERYS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非金属矿类专业公司,它们不仅可以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供高品质过滤用硅藻土,珍珠岩。还能为塑料和聚合物,涂料,橡胶,粘合剂,密封剂,个人护理,制药,建筑和催化剂等行业提供高品位的高岭土,云母,重质碳酸钙,蛭石,硅藻土。
与先进国家在非金属矿环保产品方面的技术相比,国内也远远落后。比如日本通过深加工技术,利用黏土矿等可以制成猫砂等各类环保安全的产品,与国内猫砂相比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从而更有效抑制细菌,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随着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非金属矿的质量、品种、数量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原矿及初级品价格低廉,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可增值数倍,甚至数十倍。调整结构,提高深加工水平,增加高附加值制品出口成为我国非矿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兼并重组
大型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放眼全球的非矿产业,一种显著的发展趋势就在于集约化发展。
非矿产业跨国公司正在通过并购等策略发展得更大更强,像德比尔斯De Beers(金刚石)、索尔维Solvay(盐、碱)、英格瓷ECC(高岭土、重质碳酸钙)、欧米亚Omya(重质碳酸钙)等著名公司都增强了并购力度,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矿山和加工厂,高度重视自身的研发中心和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
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几乎只有一两家非金属矿大型企业。
比如在法国出现了矿业巨头Imerys公司,经营碳酸钙、高岭土、各种粘土、石墨、长石、蛭石等矿物及其他产业。还有年产200万吨高岭土的美国Engelhard公司,年产150万吨高岭土的Huber公司、Thiele公司;巴西年产100万吨高岭土的CADAMSA公司、年产40多万吨高岭土的RCC公司、PPSA公司;德国年产70万吨高岭土的AKW公司,瑞士年产1800万吨的Omya碳酸钙公司等。
通过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可以有效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力量搞研发,提升规模效益,从而在生产出更高品质产品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以Omya公司为例,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从新的知识领域入手,有计划地开展研发工作。不仅在研发中心配备了非常先进的工艺装备,联系高技术的合作伙伴,聘用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近几年在产品应用开发上解决了许多新难点,拓宽了产品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而在中国,非矿企业“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应差。甚至于一个县就有10几家高岭土企业,集约化程度很低。
业内人士多次呼吁,非矿企业只有朝着大型化、集团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研发水准,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化解当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的困境。
深耕基础研究 资金、人才是关键
非金属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领域的深耕细作,只有通过对矿物性能的基础研究才能对各种非金属矿种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在历史进程中,非金属矿物及其合理利用的学科研究与工业体系的建立,在欧美和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较早兴起。他们在矿产资源利用中较早认识到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品种、数量和应用性能的更大潜力,对非金属矿物材料研究及利用的开始时间也较早。
比如英国在大学里最早开设了“应用矿物学”课程,马尔福宁等矿物学家在1987年就倡议重视“矿物材料学”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的非金属矿深加工技术总体来说较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但更深的差距却在于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非矿产业基础研究,特别在研发投入上毫不吝啬。
“国外一家大公司的科研基金就有1亿美金,而中国一年的科研基金加起来都没有这么高。”面对巨大的反差,杜高翔表示,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研究的深入,需要对每一个矿种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后劲,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优秀人才的培育。杜高翔感慨道,国内由于缺乏研发投入导致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加强对非矿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精湛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择其善者而从之。事实上,发达国家非矿产业的发展不仅起步早,而且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在很多方面都为国内发展非矿产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比如,国外矿业政策相对稳定,有利于非矿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安全标准更为完善,一些发达国家鉴于非矿生产运营具有高危险性的特点,制定了科学明确的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环保处理要求更高,更利于非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国非金属矿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论是在矿石精细加工技术及装备更新;还是在高精性能非金属矿产品开发;抑或非金属矿资源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上下游产业链全贯通,产学研一体化等等,都是我国非金属矿工业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粉体技术网官方微信(bjyyx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