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必经之路。
尾矿已成为我国目前产出量最大、综合利用率最低的大宗固体废弃物之一,累积堆存100亿t以上,年产出量达到12亿t,占全世界尾矿产出量的50%以上。与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相比,尾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更复杂、难度更大。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煤矸石达到了62.5%,粉煤灰达到了67%,而尾矿的综合利用率只有13.3%,相比之下,尾矿的综合利用大大滞后于其它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
1、 尾矿的基本性质
尾矿是非煤矿业企业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我国尾矿来源按行业划分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尾矿、有色金属尾矿、稀贵金属尾矿和非金属矿尾矿。黑色金属尾矿包括铁尾矿、锰尾矿和铬尾矿。大部分铁尾矿、锰尾矿和铬尾矿都含有可进一步提取的残余铁、锰和铬,其余组份主要是硅酸盐类矿物。
2、我国尾矿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我国现有尾矿库12 655座,其中三等以上大中型尾矿库为533座,占总数的4.2%,四、五等小型尾矿库12 122座,占总数的95.8%。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尾矿累积堆存量为100亿t。尾矿已成为我国目前产出量最大、堆存量最多的固体废弃物,已经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成为我国矿业经济和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全国尾矿产生量2000~2009年统计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2007~2009年连续3年产出量在10亿t以上,2009年产出11.92亿t,比上年增长8.4%。从表2还可以看出,黄金尾矿、铜尾矿、其它有色及稀贵金属尾矿以及非金属矿尾矿在2003年以前都呈缓慢增长趋势,而2004年以后呈较快增长的趋势,其中黄金尾矿2009年比2000年增长了77.6%,铜尾矿及其它有色稀贵金属尾矿增长了71.8%,非金属矿尾矿增长了171.4%。2009年我国产出尾矿接近12亿t,其中铁尾矿5.36亿t,铜尾矿2.56亿t,黄金尾矿1.74亿t,其他有色及稀贵金属尾矿1.12亿t,非金属矿尾矿1.14亿t。

图2给出了2009年我国各类尾矿产生量所占比例,从图2 可以看出铁尾矿的产生量最大,占了45%;其次是铜尾矿,占2009年尾矿总产量的21%;黄金尾矿占15%,其它有色及希贵金属尾矿占9%,非金属矿尾矿占10%。
3、我国尾矿综合利用主要渠道及效益
全国2009年利用尾矿总量为1.6亿t,综合利用率为13.3%。其中从尾矿中回收有价组分约470万t, 占尾矿利用总量的3%,生产建筑材料利用尾矿约5 800万t,占尾矿利用总量的33%,充填矿山采空区利用尾矿约1亿t,占尾矿利用总量的63%,其他利用<1%。2009年全国尾矿综合利用产值约300亿元,利润34亿元(不含充填)。
我国铁尾矿主要产在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内蒙等省区,其中2009年河北和辽宁两省产出铁尾矿为3亿t,占铁尾矿总量的50%以上。我国黄金尾矿主要产于山东、河南、陕西、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我国铜尾矿和其他有色、稀有金属尾矿主要产于江西、湖南、云南、广西、湖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区,占全国有色和稀有金属尾矿总量的70%以上。
我国非金属矿尾矿中,石灰石尾矿占总量的50%以上,其余非金属矿尾矿产量较小。因此我国非金属矿尾矿主要和我国的水泥集中产区紧密相关。其中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所产非金属矿尾矿占全国的70%以上。
全国利用尾矿及废石生产建筑材料最好的的是北京市,2009年生产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共利用尾矿及废石2 925万t,占全国尾矿及废石生产建材总用量的33.9%。全国利用尾矿进行胶结充填采矿最好的是山东省。2009年全省共产生尾矿约6 000万t,其中胶结充填采矿利用尾矿2 000万t以上,占全省尾矿总产生量的33.3%,占全国尾矿充填采空区利用总量的20%。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