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缘IPO背后:氯化法钛白项目沦陷 技术瓶颈仍待突破 |
来源:钛白粉交易平台 更新时间:2014-04-10 09:11:49 浏览次数: |
|
|
(中国粉体技术网/班建伟)记者近期对全国主要钛白粉公司进行摸底调研发现:国内主要氯化法钛白项目陷入困境。拟上市公司山东东佳、龙蟒钛业相继与资本市场擦肩而过,中止募投氯化法钛白粉项目计划。上市公司佰利联氯化法钛白项目前途未卜,且行且看。国有企业中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下称“云南新立”)、攀钢集团、锦州钛业由于关键工艺掌握不到位,钛产业均处于有技术途径,尚待盈利的阶段。
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内氯化法钛白技术是从前苏联、德国、美国咨询公司引进过来,引进并不完整,大多只能拼接集成,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不甚理想。在民营公司直接融资上马氯化法钛白项目受阻,国有企业资金捉襟见肘艰难支撑的情况下,国内氯化法钛白粉行业整体陷入困局。
专利与融资压力
记者获悉,山东东佳停下募集资金投资氯化法钛白的计划。此前*ST钛白董事会同意委托山东东佳对其整体资产实施托管经营,委托管理期限为2010年12月28日至2011年8月31日。在此期间内,东佳集团全面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山东东佳虽然表示托管期满后不再续托,但是没有改变其控制过*ST钛白的事实。有证券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托管得并表,A股IPO开闸后,钛白粉价格低迷,山东东佳业绩严重下滑,于是丧失了融资发展氯化法钛白的机会。
而国内钛白粉行业龙头龙蟒钛业,不仅依靠矿山优势,而且在循环经济方面也被资本市场看好。受政策影响,龙蟒钛业将募投项目更改为氯化法钛白。然而,证监会日前公布的企业申报信息表让人大跌眼镜:信息表显示四川龙蟒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12日终止审查,在此前的审核状态为“落实反馈意见中”。接近 龙蟒钛业管理层的人士表示,这次无缘IPO是因为龙蟒钛业大股东自撤材料。
此外,据佰利联2012年公告,与钛康Jendro,Weiland合伙人管理顾问公司签署《氯化法二氧化钛产品生产线设计、建造、操作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约定钛康顾问给公司提供10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合同技术),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建造和操作一个氯化法钛白粉工厂所需全部文件,并承担与所提供技术相关的其他义务,该技术转让价格为1.05亿元。近日佰利联证券部门对记者表示,截至2013年底在这条生产线已经累计投入达3亿多元,但还没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钛康公司成立于2007年,拥有并掌握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的设计、建设、操作和后期等相关技术及服务,已为云南新立“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项目”的设计、建设提供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据业内人士透露,云南新立氯化法钛白项目早已建成,工艺已经基本打通,但是现在根本无法达产。
从国家力量到国企困局——国内企业氯化法钛白粉现状:
锦州钛业:1990年锦州钛业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锦州钛白粉项目攻关领导小组和技术攻关专家小组得以成立。
2001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工艺流程全部打通,氧化反应器连续运行最长时间达11天。2010年氧化反应器连续运行最长时间达32.75天。业内普遍的说法是,锦州钛业氧化反应器结疤现象严重,无法长时间工作,亏损严重,完全靠国家资金支持运转,随着后来连续生产时间的延长有所好转,但是现在锦州钛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云南新立:云南新立引进南非、德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楚雄州武定县建设8万吨/a高钛渣及配套矿山采选项目,在楚雄州禄丰县建设6万吨/a钛白粉和1万吨/a海绵钛项目。截止目前云南新立围绕氯化法钛白的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财务压力巨大,从银行融资难,现在靠各股东注资获得资金维持设备的调试工作。
云南新立人士透露,试生产阶段,并未采用自产的富钛料,为了稳妥起见,富钛料从国外进口,进口富钛料杂质少,用起来更安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四氯化钛也是海绵钛的原料,现在氯化法钛白项目没有达产,海绵钛也没有开工。虽然布局了整个产业链,但是并没有实际贯通。
攀钢集团:攀钢集团钛业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钛精矿70万吨、钛渣18万吨、钛白粉(硫酸法)20万吨、海绵钛1.5万吨、钛材3000吨的生产能力,是全球唯一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企业。但杜邦公司(DuPont & Co)与攀钢集团存有钛白粉专利技术的商业纠纷。
业内资深专家指出,对钛白粉行业而言,如果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技术突破。对于氯化法钛白技术,国内钛产业企业可谓翘首以盼,但目前仍无法准确预估技术攻关费用。最为关键的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引进和开发的难度较大。
►欢迎进入【粉体论坛】讨论
|
|
|
|
|
|
|
|
|
|
|
|